一對坐在屋頂上的姊妹,所求為何?這是本書揭頁以來首先映入腦海的想法。漸漸的,隨著作者的鋪陳,才帶出這對姊妹沉沒在悲傷的回憶中。
誰說寫給青少年、兒童觀看的童書,就只能寫些充滿歡樂幻想、幸福美滿的故事?年紀再小的小孩,只要開始有了自我意識,就不可避免必須面對生與死的命題。然而,多數人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有關死亡的質問,往往避重就輕。於是,這些描述生與死的兒少文學就成了小小生命們的生死啟蒙導師。
面對年幼的小嬰兒之死,不只是母親,這對姊妹也感到無比的哀傷,其深刻的悲慟,更強力的烙印在小妹的身上──原本活潑的小妹受此打擊,再也說不出話。當一把利刃深深地劃過脆弱的心時,我們該如何處理?本書對此並不給予一個「確實」的方法,作者只透過書中人物的口中道出人必須走出傷痛,但那些哀傷並非對人完全無益。當我們沉浸在失去的漩渦之中,其實正醞釀著我們對於生、對於愛的珍惜。所以,與其強硬的使自己轉移注意力,或許不如試著讓自己好好的感受、難過、痛哭一番。
眼淚無法沖去憂傷,但能洗褪拖垮自我的武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