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
交織文字、戰爭與人生的故事──《偷書賊》
每一本書在書寫完成之後,大多能在書中找尋到一個句子,用來表示該書的中心概念。
如果放到《偷書賊》一書來看,我認為這個句子會是死神所說的:
「我看見人類的鄙陋,也看見人類的美麗,而我好奇為什麼人類能夠同時既鄙陋又美麗呢?」
本書基本上具有批判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色彩,然而本書在描寫的時候,選擇的書寫對象並非被納粹壓迫甚深的猶太人(當然書中佔了相當份量的麥克斯是猶太人,但他還是一名比較重要的『配角』),也不是站在英、美、法等同盟國為視角來批判德國的戰爭行為。而是選擇了一個貧窮的德國家庭,一個不遵從元首意志、幫助猶太人、所作所為在當時會被視為異端分子的家庭──修柏曼一家。
殘害猶太人、支持希特勒思想,以雜貨店的迪勒太太與漢斯的兒子等人為主要代表的這些德國人,象徵著死神眼中的「人類的鄙陋」。而同時又以身為德國人,卻能捨身幫助猶太人的修柏曼一家人,成了一枚硬幣的另一面──「人類的美麗」。如果今天採用了其他描寫對象,當然也能達到類似的目的,但是就戲劇效果來談,從二戰期間德國的醜陋中找出那一絲的美麗,更能顯得修柏曼一家與麥克斯之間所顯露的高貴情誼。
並且,以此作為全書的主要觀照對象之後,書末的大轟炸,才能真正的撼動讀者心中所產生出的矛盾。
德國本土的轟炸,以歷史來看,是同盟國邁向勝利的一個環節;但是放在莉賽爾等人的生活上來看,卻是隱隱籠罩著的死亡陰霾。我想,當讀者與莉賽爾、魯迪、羅莎以及漢斯等人相處了幾百頁下來,培養出來的感情,應該會令所有人都不願他們死在戰火之中。特別是漢斯已經兩度逃離了死神之手。
但是最後,當天堂街被一陣突如其來的空襲炸得滿街瘡痍,除了莉賽爾以外,所有我們熟悉的角色,幾乎都無法倖免時,那股強烈的悲痛感才真正的超越了國別、是非、對錯而衝擊著讀者──真正的戰爭的殘酷無情。
描寫一次大戰期間美國蒙大拿拓荒者的小說《海蒂的天空》中,主角海蒂曾經批判那些欺壓德裔美國住民之人的行為,認為發動戰爭的錯誤,該由德國本土的德國人來承擔,而非藉著愛國之名義,欺侮那些在美國邊疆辛勤開墾的德裔住民。但是《偷書賊》用另一個方式,以二戰時空回答這個問題:「即便在德國本土,戰爭的錯誤,也不該由這些只想努力活下去的人們承擔」。
當然,如果不想那麼嚴肅的看待本書,光是主題與敘述者的視點就相當的有意思。
本書採取了很巧妙的書寫方式,當讀者漸漸的看下去,就會知道本書的原形,其實是莉賽爾在地下室自己寫出的書,在空襲後遭到莉賽爾遺忘,幸而被「正好」在現場的死神撿去。接著再由讀過故事的死神,一五一十的講述給讀者聽。
從某個角度上來看,我們跟隨著死神閱讀這個故事,就像是與一個已經看過某部電影的人,一起在家中觀賞那部自己還沒看過的電影DVD一樣。死神不停的劇透,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來看,對於不想事先預知後事的讀者而言,是非常煩人的領航員。但是若是把享受過程當作首要目的,你會發現,其實死神的洩漏,其實只是希望讀者能夠更聚焦在「事件如何發生」,而非「最後發生什麼事」。
假設能夠以這樣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,即便因為死神的「胡亂」導讀,使得本書在敘述上顯得有些破碎,也依然能夠從中得到一些閱讀樂趣。例如死神那幽默的語調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