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城三紀彥多次在本書以類似「籠罩的陰影」的概念,描述各篇登場的多位角色。事實上,這樣的概念拿來作為《花葬》自身的註腳,也是恰到好處。也許是書中描寫的時代氛圍,整本書雖飾以潔白的書皮,與米色的書頁,卻不時從字裡行間透露出泛黃、不安定的氣息。
又或許是花雖象徵美豔的生命,卻也因脆弱易殞的性質,總與悲劇繫在一端,使得以各式花卉貫串全書的《花葬》,染上更多的陰慘色澤。
花葬雖然掛名為「推理」小說,但更像是訴說八個時代下的情愛悲劇。而這些悲劇或者廣為人知,或者遭刻意淹沒,卻在悠悠眾口的傳誦之下,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淒美真相。連城三紀彥就是透過主觀的「我」,不以懲戒或定刑為目的,只為找出隱藏的真實,翻出那些令人同情,卻可能因一絲惡意而扭曲,所造成的死亡。而每篇末了,「我」默默的將所有的真相深藏心中,不將這些「罪惡」揭上檯面,更讓人體會到,深捲於扭曲悲劇中的人,很多情狀是身不由己的。
〈藤之香〉
「若有的生命會死,那是不是也會有不死的生命?」
在風雨中不受到摧殘凋零的藤花,在多數人的眼中,往往被視為堅韌的正面意象。然而本篇卻有人,因為燃不完的堅韌生命,倍感煎熬。本篇雖然沒有太多撲朔的敘述,然而一翻再翻的真相,卻令人倍感憐憫。尤其看完全篇後,想起阿縫一邊極其激情的求歡,卻又流著淚一聲一聲的重複「不,不是的」,才終於能夠深切的體會阿縫的心情,並湧起一股悲傷。
〈桔梗之宿〉
「聽到鐘聲了嗎?」
如果我沒有玩過海龜湯,那麼我會對本篇的真相感到驚訝。但我相當喜歡鈴繪從窗口丟下桔梗花,只為了看清某人的臉龐,那稚氣又清純的舉動。
〈桐棺〉
「你願不願意和我擲骰子?」
〈桐棺〉可以說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。相愛的兩人中間阻隔了另一個人,不僅是本書的基本色調,也是現實社會中,萬千人心中悲憤的痛。在本篇,一把短刀切開了阻礙,卻自成另一道阻礙,最後也送了自己的命。不過本篇可以說是本書中,悲劇性色彩最輕的。至少在最後,還有人能以贖罪的方式,迎接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〈白蓮寺〉
「這樣就好,媽媽不想讓任何人知道,你也是……」
雖然在謎底揭曉的前一刻,我就參透了謎底(或者說,大多數的讀者到此應該都能自行猜出?)。但是不可不說本篇在敘述上,將各個線索隱藏的非常巧妙。模糊的印象,原以為是兒時記憶的不可靠,實際上卻隱含著天大的謎團。以追尋母親為何殺人,以及究竟殺了什麼人為起步,最終達到的終點,在連城巧妙的誘導下,相信讀者實在很難在開頭便一舉猜透。
〈返回川殉情〉
「各有顏色,各自死去。」
原只是一時感嘆花瓶中兩朵菖蒲凋落的話語,沒想到卻道出了本篇精髓。先後兩段為人傳頌稱道的殉情事件,沒想到卻在「我」的追探下,連翻兩次案,成了意想不到的「演出」。原以為殉情的兩人懷抱著相同的想法,攜手同時死去。結果不僅男方動機有異,死法也不同。確實是驗證了「各有顏色,各自死去」一語。如果僅以故事性以及結局意外性來評論,本篇可說是全書最佳。
〈花緋文字〉
「真可憐,始終這麼白……」
本篇的悲劇程度尚可,但翻到篇末,發現故事中的悲劇都是有心人刻意製造出來後,回過頭讀來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。連城巧妙的利用主觀敘述壓住故事的爆點,最後引爆時,又不至於過於刻意。也因此,最後妹妹死前主動敞開胸前衣襟的舉動,究竟暗含什麼意義,也成了「我」與讀者只能反覆咀嚼,又無法獲得真相的謎團。
〈夕荻殉情〉
「反正,我們的路終歸是暗的……」
連城三紀彥厲害之處,在於同一本書同樣的題材,卻可以寫出味道完全不同的故事。與〈返回川殉情〉一樣,〈夕荻殉情〉同樣描寫一對無法結合的男女相約殉情的故事。然而沒想到這樣一樁流傳眾人之口的「美談」,背後居然隱藏著一樁政要死亡、殺人手法、歷史事件、家族血脈的悲劇。熟知兩造計畫的但馬夕,獨自一人走在預備殉情的芒草原時,心中到底抱持著什麼想法?為了與愛人成功殉情,夕不僅身體背叛了所愛之人,連心也背叛了,這樣的矛盾衝突,令人不勝唏噓。
〈菊塵〉
「碩菊竟已謝,願奉吾血供一瓣,徒留黯淡濁世秋。」
彷彿延續〈夕荻殉情〉的歷史傷痕,〈菊塵〉也以歷史角度切入兩個武家男女結合後,造成的血脈悲哀。歷史是勝利者所寫的,敗軍永遠是賊軍。但只因失敗,就從官軍身份落難為賊軍,這些士兵的心境又有誰理解?這般的歷史因緣,加上不可預期的悲慘意外,竟使一縷英魂為了虛幻的榮耀踏上黃泉路。
以一個作家而言,寫出一篇能將讀者吸入,並使讀者捨不得脫離,即使脫離後也能再三回味的故事,已是難能可貴。而連城三紀彥的《花葬》,卻一連收錄了八則這般等級的作品,令人即使掩卷後,這股綺麗卻頹靡的餘味,仍繞樑久久不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