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

讀齊格飛‧藍茨《德語課》之我感


正如同作者齊格飛‧藍茨花了四年的功夫才完成了這部小說,我也在買了四年後,總算把這部小說讀完了。
這部小說,你光看書名,絕對無法猜出內容竟是反映德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政府高層倒行逆施的命令,以及底層的公務員是如何不做思考,而堅持執行命令到底的狀況。
透過主角在少年看守所中的德語課要求寫的一篇作文──「履行職責的快樂」來展現。

這一切,都由主角的父親──一位偏遠鄉村的警察哨長,以及他的畫家好友一起演出。
串起他們兩人的,是一道莫名的禁令──「禁止作畫」。

警察哨長徹底的執行上頭交待給他的命令,而且是毫無想法,又不斷的以「沒辦法,這是上頭交代的命令」、「這一切都不是我的意思」,為自己撇清一切責任,使自己彷彿成為了一部履行職責的機器。
一切按照規矩走,似乎是警察哨長的人生準則。在他眼中,只有職責,沒有妥協。最後偏執到,即使德國二戰戰敗了,命令已經無效了,警察哨長依然以他的方式,執行著禁止作畫的命令。
他徹底的成為了二戰期間德國「助紂為虐」的小人物代表。



而作為對立面的畫家,與其說是反抗的象徵,更不如說他是個會思考,且從事自己想做的事的人。或者用書中的話來形容──「是個會觀察的人」。
他 雖然反抗著禁止作畫的禁令,但並不是他真的天生反骨,想抵抗權威政權,而是他純粹的想作畫,因此形成了反抗的行為。而在警察哨長的眼中,畫家則成了一位把 自己置於所有規則之外的特立獨行之人士。但當德國於二戰戰敗後,警察哨長仍然遵循上級命令,決定堅守附近公路時,畫家沒有怨言的(雖然顯然是不情願的) 「遵守」了「命令」(雖然到了晚上就率性的離開,打算明早再來),可以使我們瞭解到,畫家的性格中並沒有徹底反抗一切的因子。

至 於主角,他則成為了彷彿「承擔惡業」一般的象徵。正如主角在故事末尾時所言,因為社會沒辦法把老得無法再改造的警察哨長抓進看守所,於是他「代替」他父親 進了看守所。因為警察哨長偏執的行為,多次燒畫的作為,在主角心中埋下了「想要保護畫不被燒毀」的種子。而當種子孕育之後,他變成了人們眼中偷竊名畫的 「雅賊」,而被關進了少年看守所。

全書以「履行職責的快樂」的作文貫串全文。
不僅主角在履行寫完懲罰性作業的職責,主角的父親也在履行──而且是徹底的──執行禁止作畫的禁令。
然而諷刺的是,不管是主角,還是他的父親,在履行的過程中,從來沒有感受到快樂過。
甚至,警察哨長還無時無刻的被畫家的行為所激怒。縱然在沒收畫的那一時之間,警察哨長享受到了宛如勝利的滋味。但事實上,最後他總不會是快樂的。

這不禁使我們深思,職責究竟是什麼?究竟該如何履行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職責?而履行職責真能獲得快樂?

此外,這也是一部適合拿來認識二戰德國歷史的好作品,雖然看完這部小說十分費心、費腦、費時,但最終總是獲益良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