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確,《儒林外史》人人知道,所有人國文課必定讀過〈王冕的少年時代〉和〈范進中舉〉兩篇文章,然而真正把整本小說完全看完的人,估計是比《西遊記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聊齋誌異》等著名的古典小說還要少。
《儒林外史》一書讀來雖然頗有趣味,但是卻有兩個「特點」,使得這部小說難讀。
一、
這部小說抨擊的對象,有很大一部分是清代讀書人的行為、風氣。而談到清代讀書人,即不可不知「科舉制度」。如果不瞭解當代的科舉,無論是制度、風尚、弊端,以及讀書人為何對此趨之若騖,當書中談及舉業之事時,便只會有隔靴搔癢之感。而現今多數人只知道科舉八股文是中國落後的原因,除外對科舉多一無所知,也因此造成這部小說難讀。
二、
雖然《儒林外史》有其中心思想,卻沒有主線。這部小說以功名富貴為中心,開展出一群人對功名富貴的淡然或執著,藉以諷刺、歌詠,但這畢竟只是一個中心概念。本書全無一個主角,採取的寫法是先描述人物A的出場,當A的事蹟描寫完,並帶出B的出場後,視點隨即轉往B身上,接著便描述B的故事。整個故事不是籠罩在一個嚴密的大架構下,而更像是一個一個小短劇似的。也因為這樣,當這部小說又出場了大量的人物,而且人物的稱謂又極其混亂時,只要閱讀的過程略有中斷,就很容易遺失某個人物的相關印象。這也是這部小說的難讀之因之一。
不過若能克服這兩點(或至少對科舉制度有些許瞭解),《儒林外史》讀來真正有趣味。
《儒林外史》雖然以諷刺小說聞名,但書中也書寫了許多可供歌詠的豪傑義士與真正的名士。為人所知的王冕自不必說,如鳳鳴歧、蕭雲仙、杜少卿、虞育德、莊紹光等人,都是這等人。雖然沒有大功大名,卻各各都有其本色。如鳳鳴歧仗義相助又堅決不受謝的壯行;莊紹光、杜少卿視功名富貴直如糞土的淡薄態度等,皆值得人道一聲好。
特別是杜少卿,原是名門子弟,因為喜好幫助他人,銀子總是大把大把的捧與別人。雖然被視為獃子,然而這正可表明其樂好助人,且不為金錢綁縛的豁達大肚。而當他金錢散盡,只能住在南京的河房時,不僅不怨天尤人,反而坦然的說:「我而今在這裏,有山川朋友之樂,倒也住慣了。不瞞表兄說,我愚弟也無甚麼嗜好,夫妻們帶著幾個兒子,布衣蔬食,心裏淡然。那從前的事,也追悔不來了。」 與那些逐功名富貴者有如天壤之別。
除此之外,書中諷刺科舉的弊端,也描寫得淋漓盡致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當推范進一段:
內中一個少年幕客蘧景玉說道:「老先生,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。數年前,有一位老先生點了四川學差,在何景明先生寓處喫酒。景明先生醉後大聲道:『四川如蘇軾的文章,是該考六等的了。』這位老先生記在心裏,到後典了三年學差回來,再會見何老先生,說:『學生在四川三年,到處細查,並不見蘇軾來考。想是臨場規避了。』」說罷,將袖子掩了口笑﹔又道:「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麼樣向老先生說的?」范學道是個老實人,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,只愁著眉道:「蘇軾既文章不好,查不著也罷了,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拔的人,查不著,不好意思的。」
連鼎鼎大名的蘇軾老先生之名都不識,可見這些唯科舉至上的士人,目光有多麼的短淺了。
又如,蘧公孫因無心追求功名,其妻子惱怒的道:「自古及今,幾曾看見不會中進士的人可以叫做個名士的?」
只以科名為重,也難怪一代文人汲汲於闈場,一輩子不得出。讀來不禁令人感嘆再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