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《黑暗騎士》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。即使我已經看過一次,但再次觀賞,依然帶給我許多衝擊與想法。
如果說首部曲《開戰時刻》著重在布魯斯‧韋恩完成自我、蝙蝠俠完成形象,那麼《黑暗騎士》的重心,大概在於探討蝙蝠俠的象徵。
「雙面」──深刻的對比,除了是燒傷後的哈維‧丹特隕落的代名詞,同時也是最能概括整部《黑暗騎士》關鍵核心的一個詞語。而「蝙蝠俠─哈維‧丹特」、「布魯斯‧韋恩─雙面人」和「蝙蝠俠─小丑」正是在「雙面」的概念下,形成的三組鮮明對照形象。
「白色騎士」與「黑暗騎士」,蝙蝠俠與哈維‧丹特兩人堪稱是整部電影中最直截的對照。哈維作為打擊犯罪的光明形象,一直都是蝙蝠俠的形象想要成為、卻永遠無法成為的憧憬。「你是我永遠當不了的希望象徵」,這句話說來雖然輕描淡寫,但是絕對是蝙蝠俠內心深處最大的陰霾。除此之外,哈維與瑞秋之間甜蜜的互動,更是蝙蝠俠痴心到底也無法搆著的幻影。那麼對於哈維而言,蝙蝠俠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?或許對這對組合來說,不只是哈維‧丹特是蝙蝠俠企求可是永不可及的形象,同樣的,蝙蝠俠也是哈維夢想變成,卻只能是幻想的英雄角色。所以他才會在與布魯斯初次用餐時,針對接任蝙蝠俠任務的提問時,這麼回答:「如果可以的話,也許吧。」那麼之後哈維承認自己是蝙蝠俠而被移送時,不只是保護了蝙蝠俠,某種程度上也讓滿足了自己當上心中的那位英雄的心願。
別的角度來看,作為蝙蝠俠另一面的布魯斯‧韋恩,實際上也和哈維‧丹特墮落之後的雙面人成為第二組對照。還記得首部曲中滿懷憤怒的布魯斯帶著槍,打算制裁殺了他父母的兇手的場景嗎?那是差一點就墮落成為「雙面人」的布魯斯。所以當雙面人帶著一枚硬幣、一把手槍橫行著,四處找尋直接、間接害死瑞秋的兇手時,實際上就是透漏給所有看過《開戰時刻》的觀眾們這個訊息──「只要一步之差,這就會是布魯斯可能變成的模樣。」諷刺的是,將布魯斯拉出私刑處決犯罪者的貴人是瑞秋,而致使雙面人這個角色誕生的,也是瑞秋。
至於《黑暗騎士》最大的觀影焦點──小丑,則與蝙蝠俠一同構成這部片中的核心對比。「別學他們說話,你跟他們不同,就算你想跟他們一樣。對他們來說你只是個怪胎,就跟我一樣。」誠如小丑所言,作為在黑暗勢力中流布的恐怖象徵,蝙蝠俠同樣是一個「怪胎」的角色,這是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。但兩人的不同也十分明確。就如同薩瓦托‧馬龍尼所言:「你有原則,小丑毫無原則可言。」因為蝙蝠俠致力所作的打擊犯罪,並非單純的憤怒發洩,而是站在合法與非法間的模糊地帶上,將整個高譚市導向軌道。至於小丑,不僅他自身毫無原則,他更渴望將整個城市推落至混沌狀態。與「秩序守護者」的蝙蝠俠相對,小丑不折不扣的以一個「秩序破壞者」的身份,站在天平的另一端,與蝙蝠俠遙遙相對。
雖然片尾小丑終究束手就擒,但哈維的墮落卻昭顯了小丑的勝利,與蝙蝠俠的雖勝猶敗,完成了片尾令人鼻酸的最終對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